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

小碎嘴✖講故事的魔法。淺談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


資訊爆炸,產業飽合的時代,設計人還能做些什麼?

提到文化創意產業,我們再熟悉不過這個新興的時髦名詞,似乎只要冠上這個稱號,乏人問津的老舊產業,也能一夕化為時下最流行的新潮商品,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轉變關鍵,就在於為商品賦予新生命──增加故事性!

蔡康永的《說話之道》一書當中提到,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愛聽故事的,從遠古時代開始,還沒有文字的時候,遭遇過熊攻擊的人的回到部落裡比手畫腳的跟大家說,說一個「遇到熊攻擊而死裡逃生」的故事,如果當時有人沒聽到這個故事,那他可能就不知道可怕的熊長相如何,遇到時要如何逃跑,那他可能就喪失了生存繁衍的機會,死於非命,說故事聽起來事小,但這項本領卻是人類存續到今日的重要技能,講者與閱聽人都一樣重要。 




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利用故事性重塑商品價值的成功案例,例如販賣台灣的稻米的「飯先生」,台灣米經過包裝設計,加上強調MIT、做自信的米等等標語,打造了一個單純農家的品牌形象,我們平常吃的米粒也就不平凡了起來,在眾多類似商品的競爭中,明確的品牌便脫穎而出,即使價格較高,也能吸引一定的消費族群甘願掏錢購買,類似的例子,也反應在最近興起的吉祥物效應,最早的吉祥物就像日本三麗鷗公司的Hollow Kitty,不用加以說明,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知名度跟龐大的周邊產品市場,可能連一開始設計Hollow Kitty的設計師也沒有預料到,這樣行銷術會如此成功,時至今日,現在的各大企業與大型活動都會推出代表自己的吉祥物,比如廣為人知的7-11OPEN小將、北京奧運的五行娃娃等等,現場的玩具公仔與活動人偶也少不了,為的就是要拉近跟消費者的距離,緊緊抓住人們愛聽故事的心。
除了平面,我們更可以在立體的空間當中講故事,一個展覽場、一間咖啡廳甚至是閒置已久的蚊子館,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與民眾需求,舊工廠可以搖身變成充滿後現代風格、管線交錯的現代美術館,廢置倉庫可以變成米蘭小資本服裝設計師的定點販賣攤位,每個地方、每樣商品都有再改造、重生的可能,端看身為文化創意產業一環的我們,要如何去努力實行,讓硬梆梆的商品,開口說自己的故事。



兩種不一樣的東西,要如何互動呢?

留下你的想法,說說你的創作故事(◍•ᴗ•◍)♡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不需要打亂碼驗證唷,輕鬆愉快的來留言吧(ゝω・)♡

Due to the moderator of Facebook comments are difficult,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regarding LaneRing, please send it here.

由於臉書留言機制管理不易,有任何想法,請盡量優先留言在這裡喔!